施科生前留影。
□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饶平 文/图
施科是红塔区非遗(传统音乐,四弦)传承人,1936年出生于红塔区大营街大街大密罗社区。他从小喜欢演奏四弦,通过多年不懈努力,成为当地有名的琴师,弹唱技艺愈加熟练,深受大众欢迎。
1947年至1950年,施科分别在大密罗小学、大营街小学读书。之后,他做过管帐,教过书。记者十多年前有幸结识了施科。他从小十分喜欢弹四弦,15岁起就和同村的伙伴一同学习弹四弦,做梦都想具有一把四弦,幻想着什么时候能够到达伙伴的演奏水平。素日里,他常常向民间老演员讨教,有空就把他人的四弦拿来演奏。尔后,他攒了一些钱,才买了一把平生独爱的四弦。
自从有了自己的四弦后,他白日劳作,晚上弹琴,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,他对四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。他勤奋好学,转益多师,向多位民间老演员讨教学习,把握了四弦的演奏技巧。之后,施科的四弦演奏技巧愈加熟练,让听者无不啧啧称奇。无论是大型的《拢总调》,仍是矮小的《杂调》,他都能边弹、边唱、边跳,而且指法灵敏、音色细腻、节奏明显,深受当地人的喜欢。节假日里,施科常常受邀到红塔区大密罗、龙潭、黄草坝及峨山、通海等地参与彝族青年男女跳乐活动。
前些年,年近八十的施科仍然活泼在扮演舞台上,屡次参与本村祭龙节、社区和大街安排的各种文艺演出活动,两次参与玉溪米线文化节的文艺巡演。每次看到他飒爽豪放的身影,记者都会陶醉在他的琴韵歌声里。
记者从前屡次想专访施科,但都没有成行。前不久,正是山花绚烂的时节,记者来到大密罗,遇到他的大儿子施亮堂,问起施科的状况,才知施科于2023年与世长辞了。记者向会弹四弦的施亮堂问询他父亲的生平业绩,他却一窍不通。记者疑惑,问他的四弦是跟谁学的?他说:“是向小伙伴们学的。”
此刻,同行的大营街大街党群服务中心的李晓芬对记者说:“施亮堂的兄弟施明洪是一位教师,知道他父亲的业绩。”李晓芬带着记者找到了施明洪。他说:“父亲的四弦主要靠自学,他年轻时做过乡民小组的管帐,后来在小密罗等地教过书。在彝族演员中,会弹四弦的不会唱山歌,而会唱山歌的不会弹四弦。父亲最有名的‘绝技’是一边弹四弦,一边跳乐、唱山歌,而且还能弹许多调子,如《大文娱》《拢总调》《正弦调》等。他弹唱的曲子在咱们当地也叫‘文言’。他还拿手书法,曩昔村里遇到红白喜事,都会请他写对联。他用笔记本记录过几本《山歌集》,其中有一首他自己写的《十唱密罗》。”
施明洪从包里掏出父亲的三本笔记本,分别是《敬酒歌》《山歌集》《自编自演的花灯戏》。在《山歌集》里,记者读到这么一首山歌——
有钱难买开口笑,
胜过灵丹和妙药。
要吃要穿要干活,
要欢要乐要歌唱。
好逸恶劳人人笑,
不唱不跳心不乐。
【来历:玉溪网】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意图,若有来历标示过错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@xxcb.cn,咱们将及时更正、删去。内容咨询及协作:19176699651;yuanshipeng@xxcb.cn。
我和黄永玉几十年前就知道了。1955年我考入中心美术学院的时分,他是版画系的教师。第二年,咱们在青年艺术剧院看电影,那种原版电影。同学们爱他,都跟他打招呼。他跟咱们打招呼,也跟我打招呼,那时分我知道了...
文|潘新潮序文闻名媒体人、中大中文七七级校友江艺平早年总结说:“人生在世,要活得不泯然世人委实不易。”一般来说,人生于世,就其“建功立言立德”之功名成果来看,的确存在“二八规律”,只要少量人能够鹤立鸡...